在科幻電影與影集,或是卡通動畫裡,機器人的蹤跡可說是無所不在。不過,即使我們對機器人的概念如此熟悉,但它卻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般,至今尚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
不過,我認為,我們距離與機器人共同生活協作的時代,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近。
隨著科技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過去在打造機器人上所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如今都只是技術工程上的挑戰。發展之初,機器人大多笨重且容易跌倒,而特斯拉最新展示的 Optimus 機器人,已經具備能夠執行拿取雞蛋、折衣服、做瑜伽等動作的精巧靈活度,同時也能使用電動工具與螺絲組裝其他機器人。而美國公司 Aptronik 研發的 Apollo 機器人,則以電動機取代液壓系統,維持動作靈巧的同時,更提升與人共處的安全性。
此外,AI的快速發展,更加強化了機器人在非結構化環境 (Unstructured Environment) 中的適應力與執行任務能力。過去機器人僅限於在工廠、實驗室等結構化環境中,執行高度精準且重複的任務,而透過AI,通用型機器人更能處理繁複的任務,提高實現人機協作的可能性。
而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則是機器人打造成本大幅下降。
在去年的波士頓馬拉松賽場上,可以看到員警與 Boston Dynamics 所開發的機器狗一同巡邏,維護群眾秩序與安全的景象。然而這樣的機器狗,每隻售價高達 $75,000 美元,若是想要大量導入應用,基於成本考量,恐怕也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實現。不過場景換到中國,在低成本的供應鏈優勢下,無論是 Unitree 或小米推出的機器狗,每隻售價僅僅只需 $1,600 美元。
影響一項技術是否能大量採用的因素,除了政策制定、技術發展速度,還有企業採納速度,而低造價正滿足了這一點。
歷史上,總有一些時刻人類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與定位,而我認為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正是這樣的時刻之一。或許,是時候我們該「Rethink Everything」了!
本篇文章授權於《今周刊》專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