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早期投資人,有一個靈魂拷問是我常常問自己的:在追求回報的同時,我所投資的未來,是否是我所期待的世界?是否符合人性與社會的期望?
每一天,我們都能聽到來自全世界的頂尖創業者提案,跟著他們想像創新的可能性,並決定是否要投入資本、將想法化為現實。而這些現實,都形塑著我們的未來。因此每一筆投資,不僅僅是在追求商業回報,更是在描繪將來的生活樣貌。
尤其在人工智慧(AI)成為投資主流的時代,在追求效率與人類恐將被取代的掙扎之間,我認為這個靈魂拷問更加重要了。
近來,陪伴型 AI (AI Companion) 趨勢崛起,引起了我的關注——許多創業者滿懷熱情地展示這些陪伴型AI如何透過模擬人類互動,提供對話、引導,或情感支持,成為人們的「虛擬朋友」。
從商業的角度而言,我可以想像陪伴型AI的潛力,既解決了某些需求,又具備規模化和盈利能力。但我的內心卻無法忽視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
科技應該是輔助人性的工具,而非替代人性的方案。陪伴型 AI 確實有好的應用方式,例如為老人提供慰藉,幫助孩童練習社交技巧,或提供心理支持。但我們也要關注它可能的其他影響。
想像如果每個人最常互動的是總是順著你的喜好而為的陪伴型 AI,我們是否會忘了如何處理人與人間的複雜情感?對於成長中的孩童而言,當他們的主要情感連結並非來自家人或同儕,而是一套冷冰冰的演算法,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成長?何況這些改變不僅止於個人,更可能波及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世代。
面對影響如此深遠的 AI 技術,作為投資人更該思考我們的「未來責任」,我們要支持哪種價值信念?想擁有的是怎樣的明天?有時候,我也會把這個靈魂拷問與創業者分享,引導他們思考是否希望自己或他們的下一代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我相信透過投資影響未來,不只是投資人的能力,更是一種責任。雖然我們選擇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這個靈魂拷問也不會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但唯有時刻謹記這份責任,才能不偏離投資與科技進步的初衷——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授權刊登於《今周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