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人來說,應該很難想像這些情況:你的存款一夕間被駭客掏空,卻求助無門;又或是你的帳戶即將被清算,但卻沒任何人通知你。然而,這些都已在 Web3 世界真實發生。過去,大家只看見 Web3 去中心化的美好理想,卻忽略其背後要付出的代價,而這些也成為現階段 Web3 服務走向規模化的一大挑戰。
挑戰一:絕對所有權 vs 管理難題
首先,絕對的所有權(Ownership)也伴隨著責任。用戶想完全擁有數位資產,但一般用戶其實並不具備「管理及保護」這些資產的能力,因為光是學會使用加密錢包就已是一大門檻,更不用說如何辨識背後的資安風險。根據 Chainalysis 統計,在今年 1 到 4 月被盜 16.8 億美元加密資產中,高達 97% 都屬於 DeFi(去中心化金融服務),DeFi 也因此被形容為「駭客的提款機」。
相比之下,中心化管理者如銀行,會透過過濾資訊、凍結帳戶等方式,讓用戶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若真的不幸遭竊,用戶還有索賠對象。但當這一切發生在去中心化平台,用戶可能根本求助無門。
挑戰二:絕對隱私 vs 即時
許多 Web3 平台強調自己沒有搜集和儲存用戶資料, 他們唯一擁有的就是用戶的錢包地址,讓用戶保有絕對隱私。相較下,銀行不只有你家地址、白天和晚上的聯絡電話,甚至還有 LINE,幾乎隨時都能找到你。然而,因為絕對隱私的特性,讓 Solana 鏈上最大借貸平台 Solend 在今年六月一度面臨清算危機。
當時,一名在 Solana 鏈上最大借貸平台 Solend 借貸價值 1.07 億美元 USDC 的巨鯨(指握有大量加密貨幣的大戶),正處於被清算邊緣,而這可能導致 Solend 崩潰,甚至大大打擊排名前十大的公鏈 Solana,因此大家都急著想聯繫上這位巨鯨。然而,因 Web3 絕對隱私的特性,根本無從聯繫起,Solend 只能在 Reddit 上貼文、在 Twitter 發迷因梗,試圖引起這位巨鯨的注意。最後是靠中心化交易所幣安幫忙發了一封 email 給該名用戶,才終於聯繫上他,順利化解危機。
有點諷刺的是,為了顧及用戶隱私,當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發生了可能摧毀這公司的危機,最後化解這危機的,卻是一間中心化交易所,以及一個來自 Web2 的 email 服務。
挑戰三:絕對去中心 vs 效率
另一個同樣難解的問題是,Web3 主打的去中心化,以及用戶更在意的效率和體驗,如何取得平衡?以 DAO 為例,其將組織治理權下放到每名成員手上,但這可能犧牲掉決策效率。甚至從人性面來看,可能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想參與治理,因為太麻煩了。
從 Web1 到 Web2 的發展也可看出,中心化組織確實有助於將應用推向主流。在 Web1 時期,用戶若想要在網路世界發表訊息,需要自己搭建伺服器,門檻相對高。進入 Web2 時期,Twitter、Facebook 等平台讓用戶只需申請帳號,即可分享內容,也不需自行維護網站,大大降低門檻。
解方: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 Web 2.5
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只能在中心化 Web2 和去中心化 Web3 的這兩種極端中二選一。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服務,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取得平衡,提供介於 Web2 與 Web3 之間的服務,而我們稱這樣的公司為 Web 2.5。
例如提供 DeFi 託管服務的 Fireblocks,透過白名單、硬體隔離、區塊鏈協議、交易機制等設計,讓企業客戶能在一個平台上,集中管理各種 DeFi 交易,降低遭駭風險,也就是用中心化管理,補足去中心化資安漏洞的疑慮。包含紐約梅隆銀行、瑞士信貸、Robinhood 和 Crypto.com,都是其客戶。
另一個例子是 NotiFi。就現階段來說,直接在加密貨幣錢包內通訊,會讓錢包地址大量曝光,反而增加資安風險。為了解決鏈上通訊問題,NotiFi 讓開發者可以串接至現有的 DeFi、NFT 交易所、GameFi 等去中心化應用,並透過中心化服務如 Email、Telegram 或 SMS 來發送鏈上即時訊息,加速服務落地。
Web3 公司若想取得億級用戶,接下來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降低產品門檻、提升用戶體驗,並找到快速取得大量用戶的通路,而這幾個層面目前做得最好的其實是 Web2 公司。也因此,我們在今年看到許多 Web3 公司和 Web2 公司的合作,包括 FTX 攜手 Reddit 來獲得更多用戶,以及 Solana 選擇推出 Andriod 手機並加入Android APP 生態來壯大他自己的生態系等等。
所以,雖然 Web3 產業原本的願景是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體系,但產業發展到目前階段,接下來更重要的關鍵,是大幅提升用戶體驗和打開通路,而創業者應該在願景和現實中取得平衡,才能真正讓產品走入主流,也讓產業走入下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