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8, 2022

在泡沫中重生的 CleanTech 2.0

約十年前,CleanTech 的投資熱潮曾達到一時高峰。如今,當對抗氣候變遷成了大眾共識、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CleanTech 又再度吸引到創投圈的關注。

CleanTech(潔淨科技),指在能源效率和永續發展資源等領域的新技術,包含再生能源、蛋白質和肉類替代和電動車電池等領域。根據 PwC 報告, Cleantech 新創在 2021 上半年共募資超過 600 億美元,與 2020 年同期相比,成長超過一倍,可見 Cleantech 賽道逐漸變得火熱。

不只是新創,自從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通過後,各國政府不得不面對日漸升高的減碳需求,同時 Amazon、Apple 和 Microsoft 等大企業,甚至是石化燃料龍頭 BP 和 Shell 也共同宣布未來零碳排的計畫。

然而,CleanTech 投資賽道的火熱也伴隨著風險,早在十年前,「CleanTech 1.0」就曾發生泡沫破裂。根據 MIT Energy Initiative 分析,在 2006 到 2011 年間,投資人總共在 CleanTech 相關新創投入約 250 億美元,然而最終近 90% 的公司破產或倒閉,讓投資人蒙受巨大損失。

歸咎當時失敗因素,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點。CleanTech 投資屬於高度資本密集,需要大量基礎建設開發,使得創投資金的回收週期較長。另一方面,2008 年的金融危機使投資人的信心和熱錢減少,衝擊 Cleantech 的成長動能。同時,許多再生能源新創的商業模式,是建立於石化燃料價格越來越高之上,然而,天然氣價格在 2008 年達到近 13 美元/千立方英尺的高點後,便在 2012 年下跌至約 3 美元,也使再生能源在價格上逐漸喪失競爭力。

時至今日,隨著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不斷攀升,「CleanTech 2.0」再度引發市場關注,與上一波熱潮不同的是,如今新創可奠基於先前不斷迭代的技術,發展出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

舉例來說,不少太陽能相關新創,將目光從以往的「製造」轉向「市場導入」,如透過租賃代替購買,或是用衛星影像和地圖繪製軟體遠距計算該戶所需太陽能板,取代高成本的到府測量。

同時,CleanTech 新創也鎖定不同垂直領域,提供低碳排解方。例如,加拿大新創 CarbonCure 即針對排碳大戶水泥業,推出在混凝土過程中加入二氧化碳,一來能降低混凝土碳足跡,二來二氧化碳也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及製造效率,指標投資人包含亞馬遜和微軟。 

此外,相較上一次 CleanTech 熱潮,資金都集中在在太陽能和電動車等基礎建設相關領域,創投圈這次投資的賽道也更多元,包含植物肉新創 Beyond Meat、將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岩石裡的碳捕捉新創 Climeworks,以種樹造林達到碳中和的 Pachama 等。

隨著創投關注的賽道更多元,從泡沫中重生的 CleanTech,已開始在各領域落地生根,也長出觸角更廣、商業模式更具備韌性的 2.0 版本。相信在全球法規逐漸完善和大企業對永續議題的重視下,未來將有更多新創在 CleanTech 的不同領域中嶄露頭角。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經濟日報》專欄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