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3, 2022

數據解放風潮從金融吹向醫療

為了確認帳戶餘額而跑實體銀行刷存摺,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了。現在,我們不只打開手機就能即時查看銀行帳戶資訊,甚至能在同一款 App 中查看不同銀行的存款和信用卡帳單,業者也能整合我們在不同金融機構中的消費習慣,提供個人化的金融服務。

這要受惠於金融數據的解放。Open Banking 政策,讓跨金融機構的數據能彼此互通、加速金融服務的使用體驗升級,也因此長出許多 FinTech 巨頭。像金融服務 APIs 公司 Plaid,即是大幅簡化 App 開發商串接用戶銀行帳戶的流程,提供審核用戶身份、管理多個帳戶,甚至是分析信用分數等服務,如今估值已達 130 億美金,PayPal、Coinbase和微軟都是其客戶。

這股數據解放的風潮,正在從金融吹向醫療,且從數據量來看,預期帶來的影響將更甚以往。據統計,全球整體產出的數據中,近 30% 都來自醫療健康產業,此外,預計在 2018 年到 2025 年間,數據量成長最多的產業也正是醫療健康,成長幅度超越金融業和製造業。

在金融產業,有 Open Banking 政策做後盾,在美國,2016 年通過、將於今年上路的二十一世紀醫療法案,則被視為醫療領域的數據解放推手。該法案其中一大重點,是允許第三方公司可以透過 API 等模式獲取醫療健康資料,過去被醫院擁在手中的關鍵醫病資料,將被釋放出來,大幅增加了醫療資訊之間的使用性,並將健康資料所有權歸還給病人,讓個人能自由取用自身資料。我相信,美國此次的指標性法規,也將被許多其他國家仿效,世界將逐漸打開醫療科技的趨勢大門。 

可以預期,未來在醫療領域,從底層的醫療數據分析到跨平台個人醫病資料 APIs,甚至是蒐集生理數據的穿戴裝置和醫療器材軟體,都有巨大機會。例如,心元投資的醫療數據分析新創 ScienceIO,即是將非結構化的醫療文件,轉換能用於醫療研究與分析的資料,至今已分析超過兩千萬份文件、建立多達二十億種資料標籤。而數位照護工具 Health2Sync,已能透過 App 記錄血糖、血壓、體重數值及日常活動,協助病人和診所掌握慢性病狀況。當更多機構的數據能彼此串接,醫療健康的相關應用將有機會如金融科技服務,變得更個人化,使用體驗也將大幅提升。

數據的開放,將撬動以往封閉零碎的醫療服務,但同樣的,過程中也得克服更多挑戰。一直以來,醫療保健領域的進入門檻相對高,包含政府監管、關鍵利益人複雜(如傳統醫院、診所、保險公司、病人、製藥公司、醫療設備廠商等),以及各國複雜的醫療給付政策,這都讓新創較難打入該產業。

然而,醫療產業正在進入轉捩點。除了醫療數據開放法案落地,疫情也大幅加速政府、民眾在遠距醫療、數位療法、遠距健康監測等領域的接受度。去年,創投對醫療科技、數位醫療的投資更達 570 億美金,創下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待某天,手機不只能查帳單,而也能是一站查看健康醫療數據的入口,也說不定是最個人化的家庭醫師!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經濟日報》專欄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