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6, 2021

飛向宇宙,機會無限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一句來自玩具總動員的經典台詞,其實也說出了許多人對前進太空的未來嚮往。事實上,未來已來,人類實現太空旅遊的時刻已悄悄到來。今年 7 月份,兩位知名創業家維珍銀河創辦人 Richard Branson 和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紛紛搭上自家火箭完成太空飛行。飛行任務成功的背後,並不只是拉開了「太空旅遊」的序幕,更反映出了整體「太空產業」起飛的事實。

近十年,隨著衛星製造成本大幅降低、火箭運載能力有重大突破,以及火箭回收技術使發射成本降低等,讓過往主要為政府帶頭主導、美蘇兩強爭相競逐的太空產業,演變成如今民間機構也開始有能力參與的新興領域。目前太空產業的熱門應用包含衛星通訊、導航、地球觀測等,以及隨之衍伸而來的新興應用,如太空狀況感知與太空交通管理等。據 Morgan Stanley 推估,太空科技的產業規模預計在 2040 年左右將從現今的 3,700 億美金成長至兆元規模。龐大的市場潛力也讓許多投資人開始大舉投資太空新創,根據 Space Capital 的數據統計,過去十年約有 1,650 家太空新創,共取得超過 2,310 億美元的投資。

在太空科技眾多議題之中,最受矚目的主角非「衛星」莫屬。衛星可以說是新太空產業的基礎設施,有了衛星,才能有後續的潛在應用。例如最近相當火熱的低軌道衛星(LEO),由其所提供的網路服務具有優於光纖的頻寬和延遲性,未來可望能用於自駕車、物聯網等即時資訊傳輸領域。著名的「Starlink 星鏈計畫」,便是 SpaceX 旗下利用低軌道衛星而提供的網路衛星服務。而心元投資的一家來自加州的太空科技公司 Astranis,則是致力於打造下一世代的小型同步軌道通訊衛星,希望能給位處偏遠地區而無法取得良好網路和通訊的居民提供更可負擔的服務。Astranis 的首個商用通訊衛星預計將在明年春天搭乘 Space X 的火箭飛上天際,為阿拉斯加州的居民們改善網路通訊品質。

在不久的將來,太空科技將讓衛星訊號不再只涵蓋人口稠密區,就連海洋、航空等區域都將能被連結。其中所將產生的巨大商機,促使世界各國也紛紛進行相關預算佈局和立法,希望能在太空產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歐盟宣佈未來六年將撥款 150 億歐元發展太空科技,韓國、日本、印度也都不落人後。以產業結構與台灣較相近的韓國為例,韓國規劃了約四兆韓元預算要將 8 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送上太空,以建構韓國版衛星導航系統。而在今年10月21日,韓國也發射了首架「純韓國製」的運載火箭,成為全世界第七個成功獨立發射中大型運載火箭的國家。

而台灣在這一波浪潮中,若以半導體、資通訊、精密機械等產業上已累積的深厚實力切入市場,將有機會成為產業內的關鍵供應鏈角色。台灣廠商多擁有優異的高品質製造能力與成本管理能力,若能好好發揮,將會是極大的優勢。此外,政府的推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後盾。過去政府透過國家太空中心培養了在地廠商接軌太空科技的能力,並累積具競爭力的「太空履歷」。未來更將透過十年250億的第三期國家太空計畫,結合台灣產業優勢,建立起衛星元件供應鏈,期望能成為國際太空產業研發與製造重地。若台灣的新創、廠商可以掌握到這股未來趨勢,並搭配政府正確積極的產業政策推動,或許未來台灣在太空產業也可以出現下一個「護國神山」。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經濟日報》名家觀點專欄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