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5, 2024

全球缺工危機,將開啟機器人黃金年代嗎?

不曉得各位最近有發現這些現象嗎?飯店 check-in 時間越來越晚、餐廳公休時間越來越長、物流越來越容易延遲……,這些背後都反映著一個全球日益嚴重的現象:勞動力短缺。

在日本和台灣,已看到不少飯店因為缺乏人手,被迫只能將旅客的入住時間延後;在美國,為了補足司機缺口,物流公司 UPS 甚至不惜提出高達 17 萬美元(相當於台幣 544 萬)的年薪。

從政府面來看,為了緩解勞動力短缺,許多國家紛紛放寬簽證要求、吸引海外人才。甚至,還有政府修改法規,將退休年齡延長,用更年長的勞動力補足缺口。以日本為例,高達四成的企業仍雇用年齡超過 70 歲的員工,而這比例是十年前的兩倍。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勞動人口逐年下滑,缺工現象只會越來越嚴峻。根據顧問公司 Korn Ferry 報告,到 2030 年,全球將面臨超過 8,500 萬人的人才短缺,相當於德國總人口數,而這將導致全球產值一年損失 8.5 兆美元。

從零售、餐飲到物流,機器人越來越「萬能」

缺工,是這個世代共同面臨的全球危機,但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巨大商機。目前,許多科技大廠和新創將解方押注在「機器人」上。

除了製造業和倉儲物流業早已大量導入自動化設備,我最近在不同領域看見許多有趣案例。例如,瞄準飯店人力短缺,自動乾洗機新創 Presso 將乾洗流程自動化、並將時間縮短到五分鐘就能完成;又或者是飲品自動化新創 Sidework,開發出一小時可調製超過 300 杯各式飲品的機器。

零售業是另一個受到缺工影響嚴重的產業。為解決這痛點,零售自動化新創 Simbe Robotics 開發出貨架機器人 Tally,能自動巡邏貨架並獲取貨架商品資訊,在貨架缺貨、商品擺錯位置或者是促銷標價有誤時,即時通知門市人員,降低相關損失。目前,家樂福以及美國連鎖超市 Schnuck Markets、SpartanNash 和 BJ’s Wholesale Club 等歐美和中東地區超過 12 家零售商皆已導入 Tally。

不只新創,科技大廠也積極投入機器人領域。例如,電商龍頭亞馬遜已經開始在倉庫導入人形機器人,韓國電信巨頭 SK Telecom 則正在測試 AI 自動巡邏機器人服務,可用於辨識環境異常狀況,並已經在當地大學實驗。為了掌握機器人技術,從特斯拉到小米,都在研發自家人形機器人。

機器人的商機有多龐大?根據高盛報告,估計在未來 10 至 15 年內,人形機器人市場有望達到 60 億美元或更高的規模。

大量機器人湧入,將帶來哪些改變?

機器人與人類協作、甚至數量超過人類的那天,可能沒有大家想像中遠。今年 11 月,中國就宣布,最快 2025 年就能開始量產人形機器人。

尤其是,最近幾項讓機器人更「好用」的相關技術,如扮演機器人大腦的 AI 技術,都取得許多新突破,而這些都將讓機器人能執行更複雜的任務,加速普及。

為了探索機器人與人類如何協作得更順暢,韓國科技大廠 Naver 更設計出全球第一座「機器人友善」的辦公大樓,讓近百個帶有輪子的機器人,能在這空間裡為五千名人類同事提供送包裹、午餐和咖啡等服務。跟無障礙空間的理念一樣,這棟建築特別打造一個機器人專用的電梯,並盡量避免太陡的斜坡和樓梯,以讓機器人能自由移動。

引起討論的是,在未來,與人類協作的機器人,一定需要長得像「人」嗎?如果要請機器人協助的是完成「運輸」,在輪子能比跑得比腳快的情況下,又有什麼非得替機器人加上「雙腳」的理由呢?又或者是,如果機器人能像蝙蝠一樣用聲納雷達「看」得更清楚,那一定要替機器人加上兩個感測器當「眼睛」嗎?

不過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也有不少優點,例如因為長得跟人類相似,因此更能適應人類社會環境,在不同任務間彈性切換,且因其理解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都跟人類較類似,因此能幫助蒐集到更多有助於設計未來人機介面的數據。

這些問題都還在開放討論中,不過相信大家都對這點擁有共識:未來機器人不一定要長得像人,但一定是要以人類為中心、適應人類社會。可以確定的是,在機器人普及的黃金年代到來以前,從辦公室到商場、甚至是整個城市,從工作流程到空間設計,我們都需要針對大批的「機器人新居民」重新設計。這些問題,暫時無法外包給機器人,只能靠我們自己思考了!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數位時代》專欄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