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6, 2022

如何與病毒共存?疫情下,企業必須重新盤點的四件事

隨著 COVID 病毒變種不斷,全球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COVID-19 唯一可以預測的地方,就是其不可預測性。」在疫情爆發不久的 2020 年,心元資本美國合夥人 Danielle 寫了幾封信給心元 portfolio 的創辦人 / CEO,分享該如何面對這股不確定性,以及為後疫情的新常態做好準備。

至今,多數海外企業,包含心元在美國的 portfolio,都已經歷過大規模確診的疫情高峰階段,並逐漸回歸正常運作,然而,台灣卻正要開始經歷這段過程。當時信中分享了不少建議和 portfolio 的經驗談,目前看來仍相當有參考性,整理如下給大家參考:

1. 打造你的員工鐵桿部隊

疫情加劇「大離職潮」。一方面,疫情帶來的重病和死亡,讓人們重新排序人生的優先選項,另一方面,因確診機率提升、照顧親屬的責任以及心理壓力加重,也讓許多人無法在在短時間內重返工作崗位。

建議行動:
1) 盤點各部門表現最佳的前幾名關鍵員工,列出清單後,比平時更常關心他們。不要預設高績效員工的適應力和復原力都比其他人更強,也因此不需要創辦人 / CEO的支持。現在的你,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這些員工,而同樣的,他們也是。
2) 持續打造你的招募團隊,並做好關鍵職位隨時可能空缺的準備。

2. 啟動後援計畫

COVID-19 唯一可預期的,就是其不可預期性。隨著病毒不斷變種、重症個案時有所聞,如今,員工因無預警確診、居家隔離而無法到公司上班的狀況,皆已成常態,若未及早準備,其手上負責的專案可能被迫中斷。

建議行動:
盤點公司內正在進行的各項專案,確保是否有被完整的歸檔、做記錄。可能的做法是,專案負責人得開始找代班人員,或者和重要客戶溝通時,得同步在電子郵件中 CC 其他同事,確保當負責人被迫離開工作崗位時,無論是對內運營或對外溝通,都不會有斷點。

3. 打造能包容不同意見和「過度」溝通的環境

雖然疫情相關的居家監管政策逐漸鬆綁,但每個人對於「安全」的容忍程度不同,也因此,也不少企業正在煩惱,商業活動應維持純線上或維持回到實體。不過,在「實體」和「線上」的光譜兩端,中間仍有不少折衷的作法,例如,不少企業雖開始實體活動,卻也同時讓參與者永遠保有「線上參與」的替代選項。

建議行動:
在疫情趨緩前,大家對於面對面接觸可能持有不同態度,因此,企業要對此提出因應作法,且最好人資和法務部門都能參與其中。此外,也要盡早和員工溝通公司的防疫政策,提供透明且清楚的準則,以降低員工在這段時間的不確定性。舉例來說,這些準則可能包含:
1) 居家上班永遠是可接受的選項之一
2) 限制每場實體會議的人數上限
3) 挑選一間專門接待外來訪客的會議室,以控制風險
4) 在實體見面前,提前跟對方溝通辦公室目前執行「不握手」政策
5) 要求員工在出入高風險場所時,進行自我篩檢或安排居家上班

4. 接受 COVID 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COVID 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因此,「與你互動時是否安全?」這問題,將是決定企業潛在員工、客戶和既有員工忠誠度的關鍵指標,也是每間企業無法迴避的問題。

建議行動:
盤點在你的日常營運裡,還有哪些環節能提高安全性?以及,你會如何對外溝通這點?例如,潛在應徵者可能會在投履歷前,先確認這間公司的居家上班政策為何、有多少比例的員工需到辦公室上班等等,因此要確保招聘描述中包含上述資訊。

另外,若你的生意是需要販售產品或經營實體空間,更需要清楚定義出防疫措施,並和顧客分享這些準則。

最後,不要將員工的忠誠度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他們感覺到工作環境不安全,可能降低上班意願,因此得思考如何採取額外措施保障員工的身心安全。

在可預見的未來,COVID 就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而我們能做的,便是接受它,並提醒自己得更積極主動,持續思考並增加能提升防疫、身心安全等相關措施,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將這些資訊和利益關係人分享。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