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4, 2023

創新前,先學重混

模仿過去和想像未來,哪一種能力在創新的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偏向後者,但我會說,答案是 Remix(重混)!

先回到重混的定義:模仿、改造和重組現有的素材。模仿,向大量作品學習成功必備要素,蒐集靈感;改造,打破原本作品的框架;重組,將來自不同作品的新元素組合在一起。這些過程,是不是跟發想一個新想法的時候很類似呢?

事實上,從內容創作到商業創新,甚至是人類文化,幾乎都是重混而來的結果。就像不少知名藝術家,在早期都會先從臨摹開始,再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而 Google 的成功,關鍵也不在原創內容、而是透過重混其他人的內容成為最大入口網站。

反過來說,如果少了「重混」、所有創新元素都只能由第一個發明的人使用,許多商業創新可能因此消失。想像一下,如果沒辦法混合「定位」功能,會有 Google Map 和 Uber 的出現嗎?又或者是,少了螢幕觸控功能,手機還會像今天一樣好用嗎?

重混的關鍵在於,在萃取原始版本中的精華後,是否能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創造出與原版截然不同、甚至超越原版價值的成果。

例如,初代 iPhone 一大亮點功能的多點觸控技術,早在 iPhone 推出前好幾年就已經發明。只是,當時該技術只用在大型觸控面板上,而蘋果是第一間改良該技術、將其用於手機小螢幕的公司,將該技術發揚光大,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配。在一次採訪中,賈伯斯被詢問如何看待「致敬」對手產品,他不諱言地説:「好的藝術家模仿皮毛,偉大的藝術家竊取靈魂(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另一種企業間的重混,在行銷創新上也很常見。像是蘋果和愛馬仕的品牌聯名,創造出科技結合精品時尚的手錶錶帶;近日,精品優格品牌馬修嚴選也大玩聯名創意,和手​搖飲料店和知名甜點店合推新品項,不只提高雙方的品牌知名度,也能藉新品項吸引尚未接觸到的客群、開拓新市場。

在抖音出現後,重混更成為 Z 世代的日常。抖音上的爆紅短影音,幾乎都來自重混的概念。像是跳一段模仿既有影片的舞步、用誇張嘴形對嘴經典歌曲,又或者是,透過加速、調整音色、混合不同節拍做出再創版本。

重混的威力有多驚人?在抖音上,一個單單只是發布加速歌曲的帳號,粉絲數累積超過 40 萬名;由華納音樂在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上成立的加速音樂新頻道,每個月吸引超過 1,300 萬聽眾。或許未來,每一首歌都會有嘻哈版、抒情版、搖滾版、舞曲版等不同版本,針對不同客群投其所好。

在版權溯源清楚的情況下,內容重混能替原創者、再創者和觀眾帶來三贏。對再創者來說,創作不一定只能被動等待隨機的靈感乍現,而能更主動地取材;對原創者的好處是,不只能幫助原創歌曲再行銷,在版權溯源清楚的情況下,也能與再創作品分潤,而觀眾則有更多元的作品可選擇。

最近,獲得兩座葛萊美獎的歌手 Kimbra 就將其最新單曲上架到開放音樂版權平台 Oursong,授權其他創作者「再創」,光是一首歌就累積超過兩百首再創版本。未來,只要原創者同意,這些再創作品都能透過 Oursong 直接上架到 Spotify 等音樂串流平台,為創作者們帶來額外收入。

這些例子都提醒我們,創新的關鍵不在於百分之百「原創」,而是能否從無數個靈感碎片中,找到有潛力的元素改造、重組,並根據你所瞄準的市場需求持續迭代,相信這樣終將能找到一群需求尚未被滿足的寶藏客戶!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經濟日報》專欄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