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和一位學生聊到AI。他坦白:「很多人偷偷用AI寫作業,但老師還是要我們自己寫完。」這段話,點出一個核心問題:當AI做得又快又好,我們仍堅持自己動手,是為了學得更好,還是因為這樣才算有價值?
當然,我相信學生自己完成作業是為了鍛鍊思考,但這樣的掙扎,其實不只發生在學生身上。最近ChatGPT 推出Agent模式,能直接回信、規劃行程、購物、做簡報,甚至製作財務報表。當越多仰賴人力的工作被AI完成,我們才發現:過去許多「看起來很忙」的事,根本不需要人來做。
AI就像一面殘酷的鏡子,照出大量看似「有產出」,其實是「無效忙碌」的日常。於是問題浮現:當執行力不再值錢,我們還剩什麼?
我認為,剩下的是判斷力。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判斷力稀缺」的時代,而它從未像今天這般關鍵:AI 能幫你完成任務、讓「執行」變得廉價,但無法決定哪些任務值得做。你選擇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如何分配時間與資源,將會是真正區分你和他人的關鍵。
這也讓人類的角色改變。過去的職場依賴大量執行者,一步步完成流程,如今需要的,不再是完成任務的人,而是能定義方向、掌握節奏的人。在這樣的轉變中,人的角色將從「演奏者」變成「指揮家」——不再親自彈奏每一個音符,而是看懂整體,決定什麼先發聲、什麼該安靜。
而能當一個好的指揮家,靠的不是技巧,是價值觀。當每個人都能用AI工具,「執行力」將不再構成差異化。差異將來自你相信什麼、怎麼定義「重要」。這些判斷與排序,才是無法被複製的競爭力。
AI把執行變得便宜,也讓選擇變得昂貴。選對了,AI放大你的價值;選錯了,只會讓你更快跑錯方向。這不只是效率的革命,更是一次對人生優先順序的考驗。願我們在這個AI時代裡,不只是做很多事,而是找到值得做的事。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今周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