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一所國際高中教授「領導力」課程時,有一件令我深有感觸的事,忍不住記錄下來:一位十年級的學生,面對跨國企業的主管進行提案,並在最後提出具體可行的產品建議。當簡報結束,全場靜默片刻,只聽見主管開口:「我想給你工作機會。」緊接著,他又補一句:「我想投資你這個點子。」
很多人以為「說故事」是一種天賦,但這位學生的表現證明了另一件事:真正能影響別人的,不是天生口才,而是一套可以被學習與鍛鍊的能力。我稱之為 Story Crafting。
想像你走進一個房間,第一件事不是急著開口,而是先觀察、傾聽,去理解對方真正關心什麼。當你找到能打動他的角度,故事才有了入口。接著,你用情感鋪陳,同時以數據佐證,讓內容既能觸動人心,又言之有理。隨著對話推進,你不斷引導互動,當對方開始點頭、甚至主動回應時,你就知道,他已經走進了你的故事。
最後,你要留下能帶走的東西:也許是一句簡單卻有力的話,成為對方腦中的迴響;也許是一個鮮明的畫面,在記憶中久久不散;更可能是一個具體的行動,推動他在會議之後真正採取下一步。當他離開後仍然記得你,故事才算完成。
當一個故事經過這幾個步驟,它就不再只是表演,而是能驅動決策與改變的力量。它能讓聽者產生共鳴,也能在對話結束後留下延續的效應。
在後 AI 時代,資訊比以往更加氾濫,知識也隨手可得。真正稀缺的不再是內容,而是信任與影響力。AI 可以生成大量文字,卻無法替你展現價值觀;它能模仿語言,卻無法幫你建立真實連結。最終決定成敗的,是對方是否願意在聽完後,繼續和你對話,甚至採取行動。
這正是 Story Crafting 的價值。它不是少數人天生的「超能力」,而是一項可以反覆鍛鍊的硬實力。而能否掌握這項能力,或許正是決定你能否抓住下一個機會的關鍵。
本篇文章授權刊登於《今周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