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5, 2025

硬體世界的 AI 拼字檢查:Niyam AI 如何幫電子業加速設計 10 倍,節省數十億成本?

在台北某處科學園區,夜深人靜時,研發大樓仍然燈火通明。螢幕的藍光映照著工程師疲憊的神情,他們埋首於上千列 Excel 表格,逐一檢查 MCU、感測器等元件是否相容。在電子製造業,這樣的場景並不罕見:一個小錯誤,往往會拖延整條產線,造成巨大的損失。

「工程師常常需要投入超過 100 個小時,逐頁翻閱多達 2,000 頁的 datasheet,只為確認硬體元件是否相容。」Niyam AI 創辦人暨執行長 Samarth Shyam 說,「在這個行業裡,每延誤一天,就可能燒掉數十萬美元;而對品牌而言,產品若延後一個月上市,更可能失去 20% 到 30% 的生命週期利潤。」

電子製造業是全球創新的支柱,卻長期受制於低效率的設計工具。原型製作的一次成功率低於 2%,工程師不僅要逐一檢查元件相容性,還要面對零件汰換、供應鏈的不穩定性等問題。

更棘手的是,電子設計涉及不同團隊,但缺乏能整合全流程的統一平台,導致許多問題在產品原型做好後才被發現。現有工具缺乏即時回饋與主動分析,公司往往只能等錯誤釀成後,才被迫「救火」。

在這個規模高達 2 兆美元的產業裡,微小的效率流失,就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代價。而這個痛點,正是 Niyam AI 想要解決的問題。

兩個非典型硬體人,如何顛覆電子製造業?

Niyam AI 的兩位創辦人並非典型「硬體人」,卻看見了產業長年的痛點。

CEO Samarth Shyam 是一名連續創業家與天使投資人,在創業與投資端,都有多次成功出場的經驗,也累積了不少實戰傷痕,先前他打造的企業級代幣化會員平台,後來成功被收購。

技術長 Agrim Singh 則是花旗銀行聘用的首位駐場駭客(Hacker-in-Residence),曾打造市場分析工具,能在 Bloomberg 或 Reuters 之前幾分鐘就捕捉到影響價格波動的事件。兩人於新加坡的 Entrepreneur First 計畫中相識,此後合作過多個專案。但真正的轉折點,是看到一位創業朋友,因為錯選一顆 MCU(微控制器),差點讓公司破產。

「這是典型的上游錯誤。」Shyam 進一步表示,Kickstarter 上其實有大量類似案例:看似微小的零件數據疏漏,最終導致產品無法如期上市。兩人發現,硬體原型往往需要多次修改,原因就是零組件的相容性或規格錯誤,而工程師缺乏能「主動」預警問題的工具,只能在錯誤發生後被迫重新修改。仔細思考之後,他們很快就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純粹的數據(ETL)問題。

於是,兩人決定創立 Niyam AI這是一套能在早期即捕捉零件風險的系統,主動浮現合規、採購與設計錯誤,避免這些隱憂演變成高昂的代價。Samarth 與 Agrim 的搭檔,結合了強大的商業推進力(GTM)與深厚的 AI 技術實力,正是突破這個快速變動、技術門檻高市場的關鍵。

「硬體世界的 AI 拼字檢查」讓設計速度快10倍!Niyam AI 怎麼做?

Niyam 就是硬體世界的 AI 拼字檢查。」Shyam 解釋,以前工程師必須花上數百小時比對數據、從 PDF 中手動複製規格,現在只要有 Niyam,它就能嵌入在 ECAD 和 PLM 系統中,自動抓取設計檔、BOM 以及連結的規格書,並在幾分鐘內完成解析與檢查。

Shyam 進一步說明,流程開始時,AI 首先會解析設計檔中的每個零件規格,並即時比對相容性問題,接著,系統會檢查零件是否存在庫存不足、交貨期過長或認證即將失效等風險。

所有檢測結果都會被整合到一個儀表板上,工程師只需點擊建議選項,系統就能自動生成一份更新後的 物料清單,並重新匯回既有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系統(PLM),幾乎不需要改變原本的工作習慣。

在供應鏈端,Niyam 則大幅降低了人工比對的成本。以往,工程師得在數千家供應商、上百萬個零件中逐一輸入編號、比對庫存與認證,再人工挑選替代品。現在,AI 會從物料清單出發,主動提供「情境化推薦」——不僅告訴你「有什麼零件」,還會依照條件篩選出「真正能用」的解決方案。這種主動、即時的回饋,讓設計速度提升 10 倍以上,徹底改變了過去被動、耗時的模式。

直擊問題核心!Niyam AI 從硬體供應鏈的「上游失誤」切入

過去 30 年,EDA 市場由 Synopsys、Cadence、Siemens 等巨頭壟斷,工具重心放在設計,雖然有驗證功能,但僅止於基本檢查。隨著硬體設計日益複雜,傳統工具難以在初期就做跨元件分析,也缺乏與供應鏈的數據整合。

從商業模式來看,EDA 廠商主要靠「模擬授權席次」(simulation seats)賺錢──工程師要多跑一次模擬,公司就得多買一個使用權PLM 廠商則是靠「設計變更」賺錢──產品每改一次設計,就會增加更多流程要透過系統處理。也因此,「主動的上游驗證」始終不是他們的優先項目。

AI 浪潮下,不少新創如 Flux、Celus 與 JITX 嘗試切入,但多半著重在設計效率,並未解決真正的痛點:零件數據仍然靠「人工搬運」,而相容性驗證依舊要等到產品設計已經完成、甚至進入後期流程時才進行,往往為時已晚。

Niyam 的切入點正是這個「上游失誤」:他們的 AI agent 直接嵌入 ECAD 與 PLM,能自動抓取電路圖(schematics)、BOM 與連結的規格書,並持續進行風險檢查,涵蓋相容性、生命週期、供應鏈與合規等面向。工程師不需要手動上傳、不只是一次性掃描,而是後台的安全護欄,在早期就浮現問題並提出修正方案,把原本需要數百小時的工作壓縮到幾分鐘內完成。

這樣的定位,讓 Niyam 快速建立優勢:一方面累積零件生命週期、供應鏈動態與設計規則等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成立一年內就獲得大型 EMS 與 ODM 驗證,在真實場景中不斷強化資料、流程與信任,築起難以跨越的高牆。

企業級 SaaS 的兩大難題:找出真正的用戶、釐清價值鏈定位

對 Niyam AI 而言,挑戰不僅在技術,也在於安全與使用習慣。大型製造商的設計流程高度機密,Niyam AI 因此選擇不保存設計檔,並部署於客戶的私有雲,讓企業能完全掌握存取權限。這些措施換來了市場的信任,也讓團隊更清楚:安全性本身就是產品價值的一部分。

同時,產品要真正落地,不能只靠高層決策,還需要一線工程師的認同。許多工程師已習慣固定流程,因此 Niyam AI 將「整合性」落實到細節,支援 Excel、CSV 與原理圖格式,確保他們幾乎不用改變習慣就能上手。

Niyam AI 進一步觀察,則發現「真正使用者」的與他們原先想像的有落差。Shyam 說,「我們一開始以為,使用者會是是製造廠工程師,畢竟他們每天都在看 datasheet、檢查元件的相容性。」,「但後來發現,比起時間,工程師最在意的是『正確性』,因此即使耗費數百小時,也要確保正確性。」

真正承受時間壓力的,其實是下游品牌與決策者。「例如對 Apple 這樣的國際品牌而言,產品推出一旦延誤,可能直接錯過市場機會;每延後一個月,產品生命週期的利潤甚至會減少 20%–30%。」Shyam 表示。

這讓 Niyam 意識到,唯有同時滿足工程師的嚴謹需求,以及品牌端對時程的壓力,才能真正成為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企業級 SaaS 軟體的銷售與一般面向消費者的軟體不同,對 Niyam AI 來說,最困難的兩件事在於:找出真正的用戶以及釐清自己在價值鏈(value chain)中的定位。

早期 Niyam AI 的產品,會要求客戶將檔案上傳到一個 dashboard,後來發現這樣的模式行不通。「工程師可能偶爾會用,但不可能天天使用。」,Shyam 表示,一個 BOM 或電路圖,在產品生命週期內可能會有超過 300 次變動。不可能有人每次都上傳新檔案。如果一直依賴上傳,絕大部分風險都可能被忽略。」

於是,與其強迫工程師改掉數十年的習慣,Niyam AI 在 2024 年 11 月改變了產品的設計,讓它變成 AI agent,直接嵌入客戶的 ECAD 與 PLM,並直接給出系統檢查的結果,同時支援 Excel 與 CSV 格式,「我們必須走進工程師的工作流程,Niyam AI 的 Agent 會自動監測 ECAD 和 PLM 的變更,抓取正確的 datasheets,自動檢查並提出修正建議。」

此外,團隊也重新認識了誰才是真正的日常使用者。「我們一開始以為,使用者會是是製造廠工程師,畢竟他們每天都在看 datasheet、檢查元件的相容性。」,Shyam 說,「天天在這些工具裡工作的,是 零件管理員(librarians)、零件工程師、採購以及合規部門。他們最在意的是『正確性』與『可追溯性』,就算要因此耗費數百小時,也要確保正確性。」

相較之下,時間壓力更多落在下游的品牌與專案負責人身上。「例如對於 Apple 這樣的國際品牌來說,一旦延遲錯過市場機會,產品生命週期的利潤甚至會減少 20%–30%。」

 這些經驗讓 Niyam AI 團隊體會到,產品不僅要滿足第一線工程師對正確性的高度要求,還必須在使用體驗上做到零阻力,同時讓管理層也能清楚感受到時間效益的提升「唯有如此,Niyam 才能成為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不是另一個被打開一次就遺忘的 dashboard。」

Niyam:為製造業建立「新秩序」

經過多次試點與驗證,Niyam AI 已成功進入多家大型 EMS 與 ODM 的視野,並於 2025 年入選緯創加速器。這不僅讓團隊能在真實場景中加速測試與迭代,更象徵全球最大製造商之一對其潛力的認可,也成為打開市場的重要敲門磚,目前已有全球前十大製造商與其進行試點合作。

Niyam 不只是用來抓錯誤,而是重新塑造工程師的工作流程Shyam 強調:「在這個產業裡,即使 1% 的效率提升,都可能轉化為數十億美元的收益。」

對 Shyam 而言,這只是開始。他的願景十分清晰:5-7 年內,Niyam AI 將成為全球 2 兆美元電子供應鏈的基礎設施。 「我相信所有一線的 EMS、ODM 與 OEM 都會使用我們的系統,從 datasheets、BOM,到替代料、認證,甚至元件擺放。過去需要人工操作、分散孤立又充滿錯誤的流程,將變得完全自動化。硬體終於能像軟體一樣快速迭代。不管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打造電子產品,Niyam AI 都會在背後確保不會有任何疏漏。」

如同 Niyam 這個名字來自梵文,意為「規則」與「生活方式」這正是團隊的目標:把維繫硬體安全的規則,化為內建在 ECAD 與 PLM 中的日常運作,讓「紀律」自然而然成為整個供應鏈的默契與標準。

近期文章

查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