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和一位長期在日本創業的外國朋友聊到在地經驗。他說,相較於市場競爭,最需要時間適應的,反而是日本獨有的溝通方式。
「有時候對方講得非常禮貌,但我還是無法確定,那到底是真的答應,還是其實在婉拒?」他苦笑著舉例,有一次請客戶幫忙介紹窗口,對方客氣地回了句:「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他當下以為對方會再聯絡,結果那封信就成了句點。
這樣的語氣,其實是日本人常見的委婉拒絕——「不是不幫,只是不方便說不」。這種溝通方式,對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來說,真的很容易誤解。
我聽完只覺得太有共鳴。因為語言從來不只是翻譯文字,而是關乎語氣、情境,還有彼此默契的理解。
我不禁想到,我們現在每天使用的 AI 大語言模型(LLM)。連長期生活在當地的創業者都有可能誤會對方語意,那些用「英文語境」來訓練的 AI 模型,又怎麼可能真正掌握這些文化裡的細緻用語呢?
AI 的文化偏見
這樣的疑問其實也被近期 MIT Sloan 的一項研究所證實。
研究團隊針對大型語言模型(如 OpenAI 的 ChatGPT 與百度的文心ㄧ言)進行實驗,發現模型在使用不同語言作答時,會顯現出不同的文化偏向。當用中文發問時,AI 更傾向展現出「重視群體」的思維模式;而以英文提問時,則明顯偏向「強調個體」的表達方式。
舉例來說,當要求大語言模型設計一個保險廣告標語,中文輸入時,AI會產出像「家人的未來是你的承諾」,而英文輸入時,則會出現「你的未來,你的平靜、我們的保險」。同一個問題,不同語言,反映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排序。
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圖:心元資本)
更關鍵的是,研究還發現,這些文化傾向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使用者,甚至透過 AI 編輯的媒體與教材滲透至社會。換句話說,生成式 AI 正在無聲地複製著某種文化與價值觀,就算我們沒有直接使用語言模型,也可能早已置身於它建構的文化觀與價值觀裡,而這一點,我們常常沒有察覺。
大語言模型,已成為文化的基礎設施
語言模型承載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文化。它們內建的語料與價值觀,正逐步形塑我們的語氣標準與溝通方式:每一個大語言模型的生成結果,更在默默定義:什麼樣的語氣是「合理的」、什麼樣的回應方式是「正常的」,當我們用大語言模型對話時,也接受了背後那套價值觀的邏輯。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將語言模型納入「主權治理」的視野:歐盟在 2024 年通過《人工智慧法案》(AI Act),首創按應用風險分級,並要求基礎模型開發者揭露訓練資料來源,以維護對模型文化價值的可見性與控制。
新加坡則是針對東南亞地區文化,打造開源的大型語言模型Sea-Lion,透過廣泛收集東南亞語言與文化背景,Sea-Lion 將可以有符合本地需求的 AI,並在該基礎上建構新的應用程式。
沙烏地阿拉伯則透過主權基金直接切入,成立由王儲主導的 Humain 公司,建設涵蓋超級運算中心與大規模資料中心,總投資達 1,000 億美元。
這些不同策略其實都在傳遞同一訊號:語言模型不只是演算法,更牽涉文化價值、資訊治理與國家安全,必須由自己主動建構,而非仰賴他人。
長期依賴他國訓練的語言模型,不只是接受他人定義語氣與互動邏輯,更可能埋下結構性風險。隨著生成式 AI 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若其語料偏向特定文化,其價值觀也將滲透社會,悄悄重塑我們的思考與表達方式。
日本的嘗試:Shisa.ai,從文化出發的語言模型
在語言理解這場全球競賽中,日本出現了一個格外突出的在地嘗試:Shisa.ai。這支僅由三人組成的團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成功訓練出一款 4,050 億參數的日文大型語言模型。根據實測結果,這款模型在指令理解、翻譯、語意推理等多項日語任務中表現亮眼,整體已能與 OpenAI GPT‑4、中國 DeepSeek‑V3 平起平坐。對一個小新創來說,這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場文化主體性的實踐。
Shisa.ai 的三位創辦人皆為移民,選擇在日本落腳創業。他們相信,AI 主權必須從在地語言與文化出發,打造本土模型,不只是為了保留多樣性,更關乎資料隱私、地緣政治韌性與國家的數位自主權。
執行長 Jia Shen 與技術長 Leonard Lin 是共同創辦人,其中 Shisa 模型由 Leonard 領銜開發,是他的代表作。而團隊中的 AI 研究員 Adam Lensenmayer,則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他是日本動畫迷耳熟能詳的字幕翻譯家,曾參與《進擊的巨人》、《鋼彈》、《名偵探柯南》(劇場版)、《銀河鐵道999》、《櫻桃小丸子》、《宇宙戰艦大和號》,以及在便利商店都能買到的《宇宙兄弟》等作品。對語感與語氣的極致講究,讓他在模型的訓練中扮演關鍵角色,也讓 Shisa.ai 更貼近日語世界的深層語境與文化細節。
從一開始,Shisa.ai 就選擇在日本本地訓練模型,刻意聚焦於日語中的語氣細節、社交潛台詞等特性。創辦人 Jia Shen 指出,過去三十年的網路語料幾乎已被大語言模型掃過,接下來,AI 訓練的資料將面臨天花板,未來的突破不在於「更多資料」,而是「更貼近語境的資料」,例如,那些不會自動留在網路上的聲音與情感。像是長輩的生活對話、地方方言、Z 世代約會時的語氣變化——誰能掌握語言與文化交織的真實語料,誰就握有下一代模型的籌碼。
這樣的理念,也獲得日本政府的支持。2024 年,經濟產業省(METI)啟動 Generative AI Accelerator Challenge(GENIAC),提供資金、導師與大規模算力,協助新創發展自有基礎模型。Shisa.ai 作為入選團隊之一,成功加速模型訓練進程,也讓日本語言模型的研發實力嶄露頭角。
更難得的是,Shisa.ai 並未止步於技術開發。他們將語氣理解技術實際帶入產業,例如,協助日本餐廳應對國際觀光客、支援零售門市處理退換貨,甚至在車站設置多語 AI kiosk 協助旅客查詢方位與服務。這些應用,不是單純的技術展示,而是對跨文化溝通的務實回應。
誰的語氣,會成為 AI 的語氣?
Shisa.ai 或許只是起點,卻提醒我們:生成式 AI 正快速融入日常與各行各業,而它所承載的語氣,將深刻影響我們理解彼此、表達自己的方式。
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我們怎麼說話,終將決定 AI 如何理解這個世界。